柯洛﹝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﹞﹝1796 ~ 1875﹞他是法國寫實主義畫家
他的風景畫有一種詩情畫意之美喜歡灰綠色調處理景物
畫面中獨特的一種絨毛般柔和的詩意作風,
迥異於過去速寫中表現直接而深刻的觀察;
這種慵倦的,以柔軟、灰綠調處理景物、林木的手法,讓我們可以感受風,
溼氣與浪漫。這一次羅浮宮讓我好好的欣賞他的作品
我的背景是畫家有名作品摩特楓丹的回憶Souvenir of Mortefontaine1864
柯洛的作品收藏最多的博物館是英國倫敦國家博物館
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
其次是羅浮宮與華盛頓國家博物館
我很榮幸都參訪過.
畫家的自畫像
這種用鏡子來畫自己的自畫像
只要對在鏡子前就有反射畫架與自己
我自己用素描畫過角度與內容相同
納爾尼的奧古斯都橋
The Augustan Bridge at Narni
念過藝術史有個好處
就是遠遠的就知道那是誰的作品
就好比聽歌曲一樣
那是鄧麗君的歌.還是周傑倫
波微附近的瑪麗塞爾教堂﹝La Chiesa di Marissel Presso Beauvais﹞ 1867 年柯洛似乎對於「波光粼粼」的效果產生了興趣和喜愛,並先於印象派畫家,表現出這種描繪自然界的要素。因為畫者可以藉著水紋的波動、反射色彩的效果來「修飾」圖式:水中倒影因天空中的光線和色彩的投射而鮮活起來,並且呈現出變化無窮的多樣面貌。 池塘的透明水面將我們引入畫中世界,一排排修長的樹木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瑪麗塞爾教堂;樹木像波浪般參差不齊地高聳著,似乎要衝入雲宵,而教堂距離十分遙遠,就像幻影一樣。池塘中的倒影、樹叢的透明色調、樹幹棕色的扭曲線條、童話式的藍紫色教堂,和飄浮著略帶玫瑰色雲朵的淺藍色天空,搭配得十分協調。
「自然界,是柯洛的模特兒;它之所以是柯洛的模特兒,是有很多理由的。在柯洛看來,充溢著光線的自然界最具有繪畫的準確性。當他要描繪霧氣瀰漫的風景,和帶有浸潤水氣的樹叢時,總是將這些瞬息即逝的形態,表現得既清晰又模糊,便畫面結構像是遮掩在一層紗幕之下一般,顯得矇矓。柯洛更注意去觀察土地的形態,諸如:岩石、沙土、波浪起伏的地面、如浮雕般的鄉間羊腸小道,以及天然的土地的景像,這些對他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何洛認為,樹木正不斷地生長著,不過也只能在自己這塊土地上生長;樹就是這樣的樹,地點也就是這樣的地點,它的根紮得如此深而牢固,不僅代表了它的樹木品種,而且也極富個性,更象徵著它綿長的歷史。於是,它就成為柯洛心目中的某一種永恆的樹。(摘譯)
芒特橋﹝The Bridge at Nantes﹞1868
柯洛對自然界的感情使這幅畫充滿了生氣且動人心魄,而成為現代風景繪畫中,技藝最高、最引人入勝的作品之一。或許這只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片段,但從和諧的色調中,同樣可以找到和諧的樂章。瓦萊里曾不只一次說過:「這幅畫就像是由精湛的演奏技巧,所散發出來的優美旋律。我們可以看到,柯洛從一片透明的廣闊天地中,從一棵樹木,以及在各種不同時刻的光線之下,繪出令人陶醉的景象,直可與音樂的意境相媲美。」
柯洛究竟是如何繪出這種和諧的?他的構圖幾乎像電影取景般的被切開來:畫面遠景的橋樑,被前景的兩跟樹幹橫切開來,此外還有一些被畫緣切斷的樹木和河岸,河水佔滿了畫面,像一面大鏡子似的。這樣的畫面也許是受當時剛剛興起的照相術所影響。柯洛十分老練地處理了各種構圖的線條:樹幹略為傾斜和扭曲的線條、河岸與橋樑的橫向線條、背景中的山丘向上伸展的線條,以及那一根根樹幹、一簇簇枝葉的筆觸,但柯洛又淡淡的描繪這些樹幹和枝葉。
柯洛以精細筆法畫出的灰色和綠色色彩的交互作用,再加上那深淺有致的淺藍色,都使畫中瞬間的景色及光線變得如此動人心弦,使這幅畫陷入憂鬱的沉思當中。(摘譯)
我感覺他的人物還好
較沒有個人風格
而這種畫面就是柯洛的風格
飄逸 浪漫 寧靜
灰綠色的色彩有故事性的畫面
有別於英國自然主義畫家康斯坦伯那種燦爛的華麗
希望閣下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