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丹博物館位於巴黎奧塞美術館附近
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刻家
當1880年創作地獄門時每天聽但丁神曲增加靈感
可見藝術家是多麼依音樂會來啟發創作
遠景是地獄門作品
奧古斯特‧羅丹(Augeuste Rodin1840~1917)法國著名雕塑家。十四歲隨荷拉斯‧勒考克(Lecongde Boisbaudran)學畫,後又隨巴耶學雕塑,並當過加裏埃-貝勒斯(Carrier-Belleuse)的助手,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。1875年遊意大利,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,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
愛蜜兒是他的學生與情人
有十五件愛密兒的作品
「羅丹與卡蜜兒」電影在台灣演出時風靡一時,羅丹作品中,也充滿了對情慾的探討,但羅丹處理感情問題,也有理性一面。
羅丹說人的肢體語言與五關可以顯示人的靈魂狀態
吻是他成名的重要作品
遠景的雕像是沉思者
更是有名創作
他的《青銅時代》、《思想者》、《雨果》、《加萊義民 》和《巴爾扎克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,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。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《地獄之門》的設計,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,只完成《思想者》、《吻 》、《夏娃》等部分作品。善于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。生平作了許多速寫,別具風格,並有《藝術論》傳世。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,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
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,被譽為歐洲雕刻“三大支柱”。對于現代人來說,他是舊時期(古典主義時期)的最後一位雕刻家,又是新時期(現代主義時期)最初一位雕刻家。他的一 只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,另一只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。可以說,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,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,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;
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,他卻已入衰邁之年,他走不動了。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。羅丹生于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。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,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。羅丹從小喜愛美術,其它功課卻很糟糕。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,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奧古斯特‧羅丹(Augeuste Rodin1840~1917)法國著名雕塑家。
許多珍貴的大理石透過羅丹的巧手
把細膩的身體充分表現溫柔與沉靜
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,學生在這裏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。在這裏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‧勒考克。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,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于真正的藝術感覺,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。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。在此期間,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。由于買不起油畫顏料,羅丹轉到了雕塑班,並從此愛上了雕塑。
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、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。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。羅丹一生攀登,並終于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。羅丹堅信:“藝術即感情”。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,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。以此而論,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。然而,他的偉大,還在于他的深刻思想: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,如膚淺的熱情,空洞的誇張,虛假的內涵。他偏愛悲壯的主題,善于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。
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,既動人之情,又啟人之思,使我們得以神遊于心靈的波濤,生命的奧義,宇宙的玄遠,創造的神奇。由此觀之,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,超越了門戶派別,超越了時代和區域,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。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,熱愛自己的祖國,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。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,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。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,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,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。
來源:中華涉外網